面向2024年,要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主体和活力社会相结合的局面,推进科技事业不断前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放在首位,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回顾2023年,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前沿领域快速发展;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传统短板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科技浪潮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新原理、新组合、新应用为基础产生的突破性创新,有望推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进步。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生物、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加速融合,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现、验证、应用加快出现,新科研范式呼之欲出,催生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出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等交叉融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面向2024年,要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主体和活力社会相结合的局面,推进科技事业不断前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坚持系统布局和问题导向,坚持全球视野和战略统筹,全面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的一年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之基、强盛之要,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断上升以及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爬坡迈坎关键时期的情况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要不断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发展高水平创新型经济和富有活力的知识型社会,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要着力增强科技发展的抵抗力和影响力,努力做到打不倒、拖不跨、不附庸,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前沿开创引领、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提质增效、降本提效、安全高效,推动科技向高端化迈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时代机遇、凝聚创新力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新时代创新体系,全力攻坚克难,增强科技创新的民族凝聚力、战斗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加快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最新成果在我国率先实现产业化的迫切期望,对培育我国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方面的更高要求和目标。
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经验、发展规律与新趋势,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和重大需求进行全局谋划。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放大各种要素生产力的乘数效应,为发展方式转变、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提供动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低碳能源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未来产业孵化孕育和成长,打破路径依赖,塑造先发优势。注重促进创新供给与有效激发创新需求相结合,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及应用,不断提高创新产品供给,又要加强需求引导,清除市场障碍,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注重塑造领先的创新制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整个经济体系充满生机活力。注重人才驱动,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要在风险期主动把握战略机遇期,系统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将“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机结合,以长期主义和“超越竞争”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和合理流动。
在中央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决策指挥体系,强化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部署、集中调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使命担当,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效协同攻关机制,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任务衔接的格局。用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基础性手段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通过激发市场需求引领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升全社会创新活力。
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内生发力阶段,需要培养更加庞大、更加多样化、更加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世界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反复表明,推动教育、科技融合式发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则是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的最佳选择。
要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尽快完善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打破科教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教协同创新。要重点在扭转不良学风作风、打造一流科研和学术生态、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引才留才用才制度、鼓励新型范式变革、储备高水平人才队伍、改善科学教育和科普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做到科技、教育同工同责、权责分明、共同发力、共享成果。要充分发挥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战略咨询作用、中央科技办落实执行和主动对接作用,加快战略研究和政策制定,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要加快简政放权,赋予科研机构、大学、公益事业单位等更多改革自主权,给予其充分探索和容错空间,鼓励不同主体依据自身实际大胆探索,营造欣欣向荣的科研改革氛围,推动科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新兴科技应用场景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
以重大场景为牵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加速前沿技术的迭代升级,着力打造非对称优势和技术长板,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新型基础设施等优势,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塑造战略势差。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应用场景凝练关键科技问题,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加快部署一批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国家需求,精准识别和投资具有战略意义和使命导向的重大源头技术、前沿技术、未来技术,鼓励产业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元宇宙等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场景机会,创造领先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云服务、算力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瞄准未来社会形态,加强重大场景综合创新试验,建立新经济“监管沙盒”机制,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全产业链合作方式,推动北斗导航、高铁、核能、超算中心等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走出去”。
重视培育和推广中国式创新文化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动力之源,面向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挖掘、打磨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式创新文化,塑造和引领新时代的创新观念,形成新时代的创新路径。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新传统和创新文化,积极打造文化创新、科技向善的社会环境,推动文化科学化、科技文明化。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重视创新教育,提高科学家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加大青少年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培育一代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观念。要充分发挥“高手在民间”的作用,重视民间发明、保护民间专利、显化发明收益,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让更多贴近民生的创新点子、实用发明得到传播、认可和尊重,形成“我爱发明”新文化。要充分发扬匠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氛围,完善市场投融资机制,大胆试验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市场自发迭代和演进形成“我想发明”新生态。要加大培育青少年敢于质疑、打破常规、不迷信权威的品质,加大科普书籍、影像等制作推广力度,提高科学家的大师形象与社会地位,示范带动下一代对科学和创新的浓厚兴趣,形成“我敢发明”新思潮。
(作者:丁明磊,菠菜老平台集合网研究员 秦铮,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助理研究员)